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扶贫攻坚 >> 工作动态 >> 正文
沂南:“六个一”让脱贫更加精准

沂南县在抓实抓牢精准脱贫工作中,积极实践推行“六个一”扶贫工程,即每个贫困村建设一个扶贫就业点、一个特色产业项目、一个孝心养老基金、一个光伏电站、一个公共服务新平台、一套集体资产收益管理机制,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化干部责任担当意识。

就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作为全省“小额扶贫信贷”试点县,沂南县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为贫困群众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了富民农户贷、富民生产贷等信贷产品,同时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开发普惠制金融产品,创新实施“富民发展贷”。同时,积极实施农村“扶贫车间”就近就业模式,采取设立加工点等方式,与贫困村“一对一”“二对一”结对帮扶;在玩具、制鞋、食品加工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就业车间”扶贫模式。如迪雀食品、顺成食品等企业建立了就业扶贫车间,安置贫困劳动力137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目前,全县共发放各类扶贫信贷1.4亿元,扶贫就业点69处。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根本。沂南本着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实施“1+N”项扶贫措施,以流转、托管“获租金”、入股企业“变股金”、就地打工“挣薪金”、加入合作社“分现金”,拓宽脱贫门路和获得稳定收益。例如竹泉村、常山庄村过去是出了名的穷山村,这几年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变成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常山庄村还荣获“山村好莱坞”“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中国传统村落”等美誉,老百姓获得是“四个就地化”,让生产、消费、创业、就业同地发生。目前,该县新上农业产业项目145个,启动乡村旅游扶贫项目8个。

孝善扶贫是实现精神脱贫的重要抓手。沂南县结合孝德文化和乡贤文化,探索孝善扶贫新路径,推广设立了家庭养老孝心基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和村规民约作用,倡树子女“尽心”孝老、村组“尽情”爱老、社会“尽力”敬老、政府“尽责”助老的“四位一体”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家庭主体、子女主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农村养老新路子。通过“晒一晒”“比一比”“评一评”等多元推动,让不孝顺的子女孝顺、孝顺的子女更加孝顺,进一步促进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的形成。目前,529个村设立了孝心基金,筹集爱心资金976万元,受益老人27359人。

光伏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作为全省第一批光伏扶贫试点的沂南县,积极探索发展“绿色能源+精准脱贫”的跨界融合模式,实行“集体式+分布式”的方式。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省定重点村光伏项目全覆盖;已获批农发行贷款2亿元;县政府成立光伏扶贫公司,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收益的60%用于无劳动能力贫困户脱贫,4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目前,第一批总投资1亿元的项目正在安装,50个重点贫困村9月份安装完毕,年内建档立卡的125个贫困村安装完毕,实现2500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公共服务新平台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标准路径。沂南以“五通十有”为目标,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每个贫困村提供了一个公共服务新平台,以村级卫生室、普惠式幼儿园、农村改厕等6项内容为主,整体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对20个县直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发挥资金最大效益。今年以来,全县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500万元,实施项目145个。

集体资产收益管理机制是创新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沂南创新实施了“资产折股和配股”扶贫模式,主要做法是,将财政投入如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资金项目等形成的资产,纳入村集体资产,作价入股优质企业,参与分红实现保值增值,发展集体经济。出台了《沂南县财政支农资金投资资产管理运营暂行办法》,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光伏等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明确产权、承管主体和收益分配方式,能折股量化的,折股量化到贫困户,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可以集体经营,也可以入股与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保资产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