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扶贫攻坚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临沂临港区:金融扶贫为困难群众增底气

初冬时节,阳光正好。临沂临港区壮岗镇崔家莲花村村民崔为镇到自家的猪圈转了一圈,看着30多头肥猪仔,想想很快就可以出栏,心里美滋滋的。不到一年时间,从种地的农民变身生猪养殖大户,崔为镇感觉致富步伐越来越快了:“多亏了扶贫贷款,不然真的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如今在临沂临港区,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靠扶贫贷款找到了致富门路。崔为镇一家,属于典型的因缺技术、缺资金致贫,过去老两口种地,靠天吃饭,生活捉襟见肘。崔为镇说:“过去印象中,贷款只是一些老板的事。曾经我也想贷2万元养猪,到一家银行去问,工作人员解释了一大堆贷款政策,说了半个小时,依然是一头雾水。”

今年年初,崔家莲花村布告栏里贴出了《临港区金融脱贫专项实施方案》,加上帮扶干部入户走访时的介绍,崔为镇知道了贫困户不用抵押也能贷款。崔为镇回忆说:“一直想养猪,听说最近两年市场行情不错,我就想着试一试。”提交了申请没过几天,他就拿到了5万元的富民农户贷款。一年的时间,他先后养了100多头猪仔,收入4万多元。

金融扶贫工作的重点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而其中两项重点贷款项目就是针对困难群众的“富民农户贷”和“富民生产贷”。据了解,该款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实行全额贴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每带动1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给予5万元优惠利率贷款、财政年贴息3%,大大降低了贫困户的还款压力,真正使他们利用上了金融资源,发展了生产,提高了生活水平。

“这和过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之前贷款的审批程序多而且复杂。另外,贷款利息高,按一年贷1万元算,仅利息就需要近 500元,贫困户很难承受,如今富民农户贷由财政全额贴息,切实为贫困户送去了福利。”区金融办主任李相彬介绍说,

贷款来的钱到手了,可钱该怎么花呢?

区扶贫部门调研发现,尽管政府提供了贷款,但有的贫困户还是不敢贷,一是担心钱打了水漂,回不了本儿;二是担心有了钱不知道干什么,还要承受着还款的心理压力,所以宁愿不要。

“扶贫的钱要花在刀刃上。”区扶贫办副主任蔡立华说,“如果不知道贷款怎么用,给了他们,心里也打鼓。因此,在解决好资金问题后,我们还要‘再送一程’,努力发展产业扶贫。”

根据贫困户的劳动能力、生产技能和资产、资源优势等具体情况,因户施策、分类对接,实现扶贫方式与产业链条、产业发展与贫困户脱贫、产业效益与贫困户增收的无缝隙链接。据统计,截至9月末,已对全区82户贫困户发放富民农户贷402万元,主要用于特色农产品种植、牲畜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有效帮助低收入农户致富增收。另外,4家企业的富民生产贷正在积极推进,贷款额度高达1400万元。

虽然政府有担保,但银行还是有担心,那怎样消除银行顾虑呢?

提及扶贫小额信贷的难题,莒南农村商业银行王振龙反复强调:“风险,主要是担心风险!几百万元的贷款放出去,没有抵押和担保,你说不担心是假的。”

为破解贫困户“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临沂临港区国有公司出资3亿元成立了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兴港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已于10月21日获省金融办批复成立。“这样一来,几百万元贷款,相对于3亿元来说,比例就很小,算是给银行吃了一颗定心丸。”李相彬说。

记者了解到,临沂临港区在积极破解贷款瓶颈的同时,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改善贫困镇、村支付服务环境,力争让更多农户实现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助农取款服务点18个,布设POS机351台、自助式终端机147部,满足了贫困村农户的结算需求,有效提升了金融扶贫服务水平。 (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