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扶贫攻坚 >> 工作动态 >> 正文
“交通+”铺就脱贫致富路

张在俊是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村民。2014年,他东拼西凑并贷款2万余元开起了农家乐,但是桃棵子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农家乐发展得并不如意。当地交通部门对全县交通扶贫摸底后,做出了率先把旅游景区和农产品重大产地纳入扶贫计划的决定,并多方筹措资金,为桃棵子村修建了一条长1.5公里、宽5米的农村公路。路通了,农家乐游客多了、效益好了,张在俊不仅迅速脱贫,而且成了村里的致富能人。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按照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全市交通运输系统迅速行动,抢抓机遇,强化保障,以“走在前列、带个好头”为标准,提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以严的作风、实的举措,构建脱贫攻坚“交通1+4”新模式,贫困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交通+“四好”农村路,美丽乡村画卷展。“要想富、先修路”,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共同愿景。交通部门积极发挥交通先行作用,把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作为交通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通过实施道路交通工程专项扶贫行动、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加快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蒙阴县云蒙湖生态区通过农村公路建设改造,整个生态区已形成了60.4公里的“外环”、18公里的“内环”以及紧贴湖岸的150公里生态隔离堤,沿湖村居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个别村还实现了户户通。从泥泞难行的土路升级为宽敞整洁的水泥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全年交通扶贫共开工408个项目、846.1公里,占年度计划的167%;完成路面面层634.37公里,占年度计划的125%;争取省交通运输厅确定我市为交通扶贫联系点。

交通+镇村公交,出行便利暖人心。新形势下,贫困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有路可走”,更希望“有车可乘”。按照“公交优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发展镇村公交,推进贫困地区公交一体化发展,努力为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出行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镇村公交线路道路改造56.4公里,道路提升20公里,通车20公里,新建站牌24处,惠及沿线群众3万余人,为贫困村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交通+特色产业,助推百姓奔小康。在交通扶贫的同时,围绕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了一批旅游路、景观路,新改建了铜井—孟良崮、南石门—五彩山、竹泉—马泉创意园等公路工程,沿线经过30个村庄,共计40余公里,促进了山区旅游开发,带动了山村农民脱贫致富,村路沿线建起农家乐饭店、宾馆200余家。围绕山区特色,规划建设一批产业路直达园区,既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又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的问题,彻底改变了“山里山外两重天”的状况,实现了“山里山外一路牵”。截至目前,我市在扶贫行动中,围绕特色产业修建的农村公路达到138公里。围绕红色教育,内联外拓,优化路网。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公路、垛薛路、文泗路、滨河大道等红色旅游线路为依托,修建乡村道路120余公里,串联52个村庄,受益群众8万余人,不仅拉动了红色旅游线路沿线的农村经济发展,也拉进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成为密切党群干群的“感情线”。

交通+就业扶贫,拓宽群众致富路。为真正扶到点上、帮到根上,让贫困群众脱贫有门路、收入有来源,各级交通运输部门把贫困群众的就业安置贯穿于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全过程,在道路建设、养路护路、绿化美化等方面,优先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已安置贫困家庭的养路员1000多人,月均增收600元左右,养路工资加上平时零活收入,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