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扶贫攻坚 >> 工作动态 >> 正文
做大“旅游+”文章 奏响精准扶贫新乐章

近年来,我市以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以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共同富裕为目标,创新旅游扶贫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村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旅游扶贫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本报记者 王惠 通讯员 李元强 张康为

隆冬时节,本是旅游淡季,但在沂水县沂蒙风情旅游景区,农家乐、采摘园、精品民宿等乡村游则呈现出“淡季不淡”的景象。旅游区的农民们纷纷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沉浸在“农闲不闲,致富增收”的喜悦里。

“这是旅游扶贫开发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旅游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景区发挥旅游产业优势,把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旅游+”模式,以提供就业、发展特色农家乐、采摘园、旅游商品、精品民宿等方式,让贫困户在经营资源、资产中受益。目前,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8361户、14652人,已脱贫4120户、7957人。

扶贫贵在精准。在实施旅游扶贫工作中,市旅发委把乡村旅游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载体来抓,成立了市旅游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业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和业务科室包县区、包试点村、包重点户等制度,重点扶持全市45个旅游扶贫村,扶持贫困人口930户、2000人,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18万人。

充分利用“第一书记”专家服务团工作平台,对旅游扶贫村中涉旅项目给予政策和智力支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引导全市14家旅游景区、11家星级酒店与旅游扶贫村进行结对帮扶,通过提供就业,订购销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方式拓宽贫困人员致富渠道。

“以前俺们村是全镇最偏、最穷的村,现在市里给免费做了旅游规划,俺在旅游扶贫开发项目上干活,一个月挣3000多元不成问题!”看着规划蓝图,兰陵县压油沟村65岁的夏传启老人高兴地盘算着,等旅游项目建好后,自己开个农家乐,炒菜做饭卖山货,收入肯定更可观。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去年以来,市旅发委对全市200余个村庄进行了调查摸底,筛选确定45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将其列为省级旅游扶贫村,其中31个村被列为全国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并组织省内外专家免费为31个国家级试点村编制完成了旅游发展规划,对其他扶贫村分别编制了乡村旅游规划,制定了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其中,兰陵县压油沟村等3个旅游扶贫规划被列为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蒙山旅游区等6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为保障旅游扶贫重点村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今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对30个旅游特色镇和100个旅游特色村每年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奖补资金,并要求16个县区(开发区)财政不低于50%的配套资金。目前,市财政第一批8000万元扶持资金已发放到位。据统计,2013年以来,我市累计争取各类涉旅项目资金、旅游扶贫试点村补助资金等1亿多元,全部用于扶持奖补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新农村建设”“旅游扶贫+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扶贫+休闲农业”……在旅游扶贫工作中,我市积极创新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形成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贫新模式。

市旅发委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业一片”的思路,引导邻近村庄连片整体开发,目前正在着力培育打造沂南沂蒙“七彩乡村”旅游区、沂水沂蒙风情旅游区、蒙阴岱崮乡村旅游区、莒南环天湖乡村旅游区、费县大田庄乡等几个红色乡村旅游片区,将辐射带动周边60余个村庄3500余户群众脱贫致富。

旅游扶贫工作的推进,也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富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先后打造了“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白石屋”等10多个品牌、500余种旅游商品。目前全市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达到1000余家,带动就业1.5万多人;2015年全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达到9.2亿元。(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