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
近日,蒙阴县常路镇大常路村贫困户秦立富养殖的肉兔又出栏了一批,100只兔子卖出,3000多元揣进了腰包。秦立富算起了致富账:“就在自家院子里养,管理上不费劲。一批兔子60来天出栏,平均一只5斤重,能卖30多元,获利10块多钱。一年6批,一年光卖兔子就有5000多元的纯收入。”
近年来,蒙阴着力推动兔产业精准扶贫工程,通过项目扶持、金融助力、奖补带动等系列举措,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脱贫模式。到今年年底,蒙阴将通过兔产业精准扶贫带动1830个贫困户、3850名贫困人员致富,小兔子挑起了精准扶贫“大梁”。
想养兔挣钱但没本钱怎么办?金融扶持、政策奖补解资金难题
在垛庄镇大山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梅聚告诉记者:“以前俺也知道养兔挣钱,可是家里穷,想养却没有钱。去年8月,村里和包户干部给俺联系了5万元贷款,俺才开始养兔子。今年,俺的养兔规模超过了300只,现在挣了1万多元。家里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
“只要贫困户想养,政府就帮忙想办法。”蒙阴县县长王丽云说。蒙阴县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申请该县推出的免担保、全额贴息的“富民农户贷”用于建设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益。同时,引导兔产业企业、合作社使用“富民生产贷”,通过与贫困户签订贷款扶持协议,将贴息收益以新建兔舍垫资补贴、仔兔优惠发放等方式对贫困户予以扶持。该县还出台了《兔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支持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庭院养殖。对新建标准兔舍30间以上的,给予600元补助;对已建有标准兔舍的,提供1组(1公2母)优质种兔。同时,对兔产业企业、合作社等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签订不少于3年用工协议,保证年收入不低于1万元的,每吸纳1人就业就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
无劳动能力没养殖技术怎么脱贫?入股分红、托管代养也能有收益
这两天,旧寨乡殷家岭村23户贫困户格外高兴。他们刚从村里的众兴长毛兔养殖专业合作社领取了上半年的养兔分红。去年,合作社出资20万元,驻村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出资15万元,新建了一座养兔基地。建成后,基地交给合作社运营,前提条件是吸纳23户贫困户入社,1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是贫困户的股金,贫困户定期按比例享受分红。据众兴长毛兔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长富介绍,这23户贫困户每年能拿到近2000元的分红。
除了转股份,还可以托管给合作社代养,贫困户支付服务费,收入还归贫困户。蒙阴县副县长王锦栋介绍,为了让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蒙阴积极推进扶贫项目资金整合。去年以来,该县申报实施多个畜牧业扶持项目,专项用于扶贫资金达到240万元。在此基础上,将项目资金对接兔产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共建长毛兔养殖项目,项目资金所占股金为贫困户分红。同时,在重点发展的100个扶贫养殖示范区,鼓励贫困户利用房屋、土地,以入股形式参与经营,通过入股分红、经营收入二次返利获得收益;或实行托管、代养方式,弥补贫困户缺乏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短板。
扶贫产业如何持续?打造产业链提升企业带动能力
“兔绒产品缩水、起球、掉毛,是制约兔绒深加工的最大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自去年8月起,我们积极走出去寻求合作,最终与广东普宁健发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兔毛深加工专利转让合同和合作协议,使我县兔产业从毛兔品种改良向兔绒终端产品延伸,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山东维蕾克纺织服饰公司董事长刘文友说。
近年来,蒙阴不断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选育繁殖效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和产绒量高的绒毛型沂蒙长毛兔新品种,作为品种改良方向,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为依托,吸纳贫困户参与良种繁育,对贫困户繁育的幼兔保护价回收,增加贫困户收益。该县充分发挥20家兔毛流通和梳绒纺织龙头企业作用,调动兔毛收购、兔毛粗加工、兔毛纺织、兔绒服饰加工等大户、企业,优先以保护价收购、加工贫困户的兔毛。同时,该县还建立和筛选了50家兔舍企业帮扶点、20家兔业扶贫服务网点,为贫困户提供公益帮助,进一步提振了贫困户创业发展的信心。(临沂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