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推进,在某些方面影响了个别少数人的既得利益或者地方的经济发展,一些人为了保护个人的“腰包、钱包”借“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等话题诋毁、否定环境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在处理环保与温饱、钱包即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要把握以下三方面:
一绝不能等到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腰包真正鼓起来之后才去重视或者抓环保。西方发达国家的近现代环境发展史,表明了“先污染后治理”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说如果拿吃饭温饱、发财致富问题作为不重视或者不抓环保的“借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都是完全站不住脚,因此绝不能把温饱或者致富作为不重视环保、不抓环保的前提条件。
二要科学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环保二者的关系。实践证明,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态问题不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解决,保护优先不是反对发展,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等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完全可以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只要肯下功夫吃饭致富等经济发展与环保完全可以“鱼和熊掌兼得”,而且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并非一些人夸大其词地所说的必须“二选一”。
三要让环保工作由“茶余饭后之事”变成“茶思饭想”之事。重大决策部署前或者经济每发展一步等过程中都要反思、查看一下环保工作是否落后了跟上了,要将环保工作作为一项常思常抓之事。主动将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完善常态化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只有这样茶喝的,饭吃的才会更加安全、放心、长久。相反等到“茶足饭饱”之后才想起来抓环保,往往就会迫不得已的采取“一刀切”等“亡羊补牢”式、极端冒进式的手段,结果很有可能“吃了喝了的”要“吐出来”甚至是加倍返还。事实证明,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两抓两不误才是科学、务实的。
“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说明,要做好工作、推动事业发展,就要不断解决各种问题,而“洗脸”正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法。同样,马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对我们进一步抓好环保工作、如何定位环保工作、如何处理环保工作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等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启示:一要从房子与打扫卫生的关系中进一步认清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直面当前的环保问题,下定决定解决环境问题;三是要经常性的反思并常态化地抓环保工作。从而不断将发展思路理念上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灰尘”清除、打扫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