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位于山东省最南部,总面积1195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12个乡镇、1个银杏产业开发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4个行政村、16个城市社区,104万人,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中国乐器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青少年足球改革试点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
魅力郯城,古韵新风。夏商时期称炎地,西周称炎国,春秋时期演化为郯国,秦朝设郯郡,两汉时改称东海郡,唐朝元和年间改称郯城县。是“春秋三圣”之一郯国国君郯子的故里,“孔子师郯子”“郯子鹿乳奉亲”的故事被传为千秋佳话,有以孙膑、庞涓斗智闻名世界的齐魏马陵之战古战场,关汉卿名著《窦娥冤》创作原型源自郯城孝妇周青;是古徐国文化发祥地,中华徐氏始祖陵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独有的乡土韵味和地方文化,柳琴戏、木版年画、木旋玩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元素后华丽转身,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14项、43项,成为承载地方民俗内涵的文化瑰宝。
富强郯城,产兴业旺。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培育形成绿色化工、农业食品、建材家居、医药器械、电子信息五大主导产业,构建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绿色化工产业园、医药产业园、高科技电子产业园、万华禾香北方大家居产业园为支撑,以特色小微产业园为补充的“1+4+N”产业发展平台体系,现有规上工业企业222家。杞柳、板栗、蔬菜、稻米种植面积较大,是全国产粮百强县、“鲁南粮仓”,年产稳定在14.4亿斤以上,9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一村一品”经济历史悠久,手造技艺资源丰富,专业村占比47.7%,黄金豆、中国结、二胡、木旋玩具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90%、70%、60%、50%。
文明郯城,宜居宜业。境内大小河流50条,沂沭滔滔惊岸,白马粼粼波灿;马陵山古道,南北绵延通贯。旅游资源丰富,郯国故城遗址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郯国故城遗址公园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2处、2A级景区2处,依托古郯文化旅游区、沂河银杏景观带、马陵山风光带呈“一区两带”分布。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有举世罕见的“一步跨亿年”地质奇观。银杏种植面积20万亩,有百年以上大树3万多株,最古老的银杏雄树“老神树”超过3000年。县城规划区面积7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9.5平方公里,形成“一城五片区”发展框架。
开放郯城,四通八达。作为山东南大门,是全省对接长三角的最前沿,在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具备天然区位优势。205国道、310国道及胶新铁路贯穿全境,京沪高速、岚罗高速在郯城设立出入口。公路通车里程达260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2公里,国省道116.6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1公里,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距连云港、石臼港、岚山港均在100公里左右,到临沂、枣庄、徐州高铁站均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位于临沂、连云港、徐州三个空港之间,京沪高铁二线在郯城设站,已全面开工建设,海陆空运输十分便捷。
进取郯城,亲商爱企。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新时代人才工作20条》,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浓厚氛围。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拿地开工”“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掌上踏勘”标准化建设项目入选全国第九批标准化试点。聚焦“严、真、细、实、快”,开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引导广大干部解放思想、苦干实干、跨越赶超,营造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创业环境。
今年以来,郯城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打造对接长三角“三步走”先行区定位,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社会稳定为支撑,突出工业强县、城建突破、乡村振兴、生态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开放、进取新郯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