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标题 | 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沂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索引号 | 1585729837/zfb/2023-0000056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文机关 |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字号 | 临政字〔2022〕138号 |
成文日期 | 2022-12-31 | 发布日期 | 2022-12-31 |
统一编号 | 无 | 效力状态 |
临沂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临沂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
临政字〔2022〕13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临沂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临沂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临沂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基础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产业 (一)现代生物 (二)高端装备制造 (三)新材料 (四)节能环保 (五)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 (七)新兴服务业 四、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 (二)总体布局 (三)重点产业布局 五、重大工程 (一)集群集聚发展工程 (二)创新创造引领工程 (三)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四)系统支撑配套工程 (五)开放交流合作工程 (六)发展生态优化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二)强化项目支撑 (三)推进试点示范 (四)实施评估监督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加快先进工业强势崛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奋力推动临沂“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塑造新增长优势,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取得一批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45%提高到42.28%。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7家,实现产值1227.3亿元,同比增长23.8%;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2.7%提高到2021年的19.4%,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总体呈现稳步提高的态势,涵盖了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 ——集聚效应持续放大。市场主体突破130万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倍、超过110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4家、瞪羚企业48家。临沂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围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高新区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集群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建成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试点创新型产业集群。 ——科研体系不断完善。龙湖软件园、启迪之星孵化基地、中科创新园等孵化载体投入使用,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加快建设,临沂高新区成功入选省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高端人才引领型),临沂电子元器件产业示范基地被认定为山东省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先后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等院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引进院士及创新团队人才500多人,备案山东省院士工作站50余个,引进转化科技成果420多项。 ——创新平台逐年增多。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629个,全市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国家众创空间9个。浙江大学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物流科技产业研究院、天河产业园、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临沂分所、山东高新磁电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陆续建设启动。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困难和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机遇。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以及新一轮绿色低碳发展等趋势的影响下,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光子芯片、氢能源存储与利用等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加速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变压器”,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国内看,我国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我省恰逢国家支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着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使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从自身看,我市大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先进工业强市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增强产业育新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续动力。 ——面临挑战。从外部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加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全球化、技术封锁及壁垒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一定制约。从区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聚焦点,战新产业加快向先进地区的都市圈和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竞争日趋激烈。从内部看,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短板,求之而不得的困扰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产值规模较小,产业能级偏低;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产业核心人才紧缺;产业链条较短,带动作用较弱。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目标要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方向,以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为抓手,聚焦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贯通,着力固根基、扬优势、强龙头、补短板、聚集群,加快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打造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高起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开放合作,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坚持集聚融合。推动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未来产业互联融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载体,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绿色低碳。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逐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坚持激励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战略规划、综合监管等方面引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各类要素协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坚持供需互动。坚持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新消费,畅通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规模,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 ——坚持重点突破。发挥骨干企业的牵引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尖”和“雁阵型”方向发展。提升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突破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兴服务等领域,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先导性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集聚园区,成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和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新建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级创新平台30个以上,形成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均达到15%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个左右。 ——产业集聚不断提高。推动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发展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为有重要影响的优势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成为有突出特色的新兴产业。产业布局更加均衡,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备、产业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骨干企业能级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骨干企业与配套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025年,新增9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企业和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集团)。 三、重点产业 立足现有基础和巨大潜力,做强现代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四大支柱产业,强力突破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服务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临沂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一)现代生物 抢抓生物技术加速演进、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机遇,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提升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产业集聚地。 ——生物医药 强化化学制药和现代中药两大优势产业,扶持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特医食品和医药服务业四大潜力产业,形成“2+4”优势与潜力产业协调并进的产业格局,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医药产业培育成为富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支柱产业。 1.化学制药。做强做大存量,创新开拓增量,推动新药、仿制药和新型制剂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提升化学制药优势产业的行业地位。新药。鼓励以精准治疗和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加强基于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原研药开发,上市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加快开发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品牌通用名药物,以及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代谢性疾病、抗感染性疾病(抗耐药菌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老年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等品种。仿制药。重点发展通过一致性评价和纳入国家集中采购的仿制药品种;重大传染病防治、罕见病治疗、儿童老年用药等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市场潜力大的药品。及时开展对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首仿、抢仿;加强对非专利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原料药和新型制剂。加快合成生物技术、连续流微反应、连续结晶和晶型控制等开发应用,支持高端原料药和制剂并行突破发展,开发口服缓控释、透皮吸收、特殊包衣、靶向制剂、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等新制型,打造“基础原料→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产业链。 2.现代中药。依托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加大药材种植及精深加工,加快中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做优做特沂蒙现代中药,融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建设中医药强市。药材种植加工。鼓励各县区依托特色中药材资源,因地制宜推进金银花、丹参、银杏等道地药材种植以及全蝎、蟾酥等中药材养殖,建立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绿色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培养中药材特色强镇或中医药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省道地药材主产区,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鼓励在县镇、种植专业村、规模化种植基地附近,建设一批质量可追溯并符合环保要求的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趁鲜加工)项目。中药产品研发。开展中药有效物质和药理毒理基础研究,鼓励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融合传统工艺,提升中药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聚焦新型抗肿瘤、心脑血管、新型靶向抗病毒、抗抑郁等,以病证结合、专病专药或证候类中药等多种方式开展中药新药研制。鼓励对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发展中药大品种。依托市中医医院等谋划组建临沂市中医药文献馆,支持经典名方产品开发,推进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新药递级转化。提升靶向中药天然产物开发、中药天然产物分离制备关键技术,推动符合标准的中药饮片、配方颗粒、植物提取物、特殊用途化妆品、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3.生物制药。依托产学研医合作,围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创新前沿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生物原料菌种培育和改造技术、生物药物提取纯化技术和重组蛋白药物稳定性和研究及其制剂开发。聚焦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临床用药需求,开发抗体药物、核酸药物、多肽药物、血液制品、小分子药物、酶制剂、细胞治疗等。围绕新冠肺炎、肝炎、禽流感、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快疫苗产品孵化和产业化,填补我市疫苗产品空白。鼓励临沂市人民医院、沂水中心医院、临沂市肿瘤医院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巩固提升既有壳聚糖、海参氨糖、大豆肽、氨基酸、硫酸软骨素、生物多糖、代糖、血清素等产品,开发生物大健康制品,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企业,打造生物制药产业基地。 4.医疗器械。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升级,提升我市在麻醉面罩与医用导管、消毒剂、医用口罩、防护服、手术衣等领域的行业地位,做大做强医用不锈钢换药车、服药车、治疗车、麻醉车、病床、轮椅等产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体外诊断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招引培育一批体外诊断器械企业,支持全自动大型临床诊断仪器、床旁即时检测系统、远程患者检测系统和常规诊断设备开发,支持体外诊断产品开发,加快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高通量测序仪、即时检测设备、质谱分析仪、光致电化学分析仪、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仪、PET/CT/FMI分子影像设备等体外诊断设备和配套试剂产业化。围绕养老养护和大健康市场需求,鼓励开发家用护理、诊疗、监测(血糖、血压、体温、心脏等)和康复设备,加快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和市场布局。鼓励有产业基础的地方集聚发展医用耗材,开展植入、介入、人工关节等高值耗材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医用物资应急储备基地和医用卫材生产基地。 5.特医食品。依托我市丰富中药材、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发挥市检验检测中心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料标准、营养与危害物关键检测技术、风险防控措施研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研发及产业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发母乳营养补充剂,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肾病、肿瘤、肝病、肌肉衰减综合症、炎性肠病、食物蛋白过敏、难治性癫痫、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炎、脂肪酸代谢异常、肥胖、减脂手术以及创伤、感染、手术应激状态等不同类型的特医食品,拓展适合中老年人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心脑血管及减肥增肌、儿童益智等功能性食品。
——生物农业及其他生物业 加强生物育种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生物育种研究机构,培育一批上规模的现代种业企业。支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新型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重大产品开发,研制可替代抗生素的生物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促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深化农业领域开放合作,与优势科研机构共建一批高水平作物品种选育、生物农药及肥料科研和推广服务平台,提升生物农业研发创新能力。发展生物发酵、生物基产品、特色生物制品产业,以生物基材料、生物绿色工艺等为重点,推动生物技术在医药、化工、材料、农业、轻纺、食品深加工、能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壮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强化生物安全保障,提高生物防护设备生产和储备能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二)高端装备制造 以“安全自主可控”为导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农机装备、加工装备、物流装备等向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绿色化、集群化转型,培育发展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机械智能制造名城。 ——先进工程机械 1.高端整机。引导优势整机企业积极利用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测绘、数字孪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重点发展大型、节能型装载机和挖掘机,继续保持系列产品综合优势。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工程机械产品,加大新能源工程机械、高原型工程机械、特殊工程机械等新品种研发,扩大我市工程机械产品国内外市场,打造沂河新区先进工程机械集聚区。 2.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依托沂河新区、临沭县等高端液压件主控阀、高精密液压元件的技术优势,以及沂水液压油缸等配套零部件方面的能力,围绕液压泵、阀、马达等液压元件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高端液压件、四轮一带配件、液力变矩器等研发,发展智能主控阀、有机硅耐高低温高端密封件等高端产品,建设中高端液压零部件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推动平邑、蒙阴等骨干企业深化与国内知名车辆装备制造企业合作,发展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巩固变速箱、驱动桥生产基地优势。引导沂南县等轴承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汽车、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机组等高端轴承,建设轴承及轴承单元生产基地。 3.智能采矿装备。针对智慧矿山建设需求,围绕装、挖、钻、运等,研发智能勘探、水井等大口径深孔钻机、矿山采掘装备、智能无人掘进机、智能无人矿用车辆等,支持发展全地形、远程遥控等自动化、智能化高端产品。研发“智慧矿山平台”,实现资源和开采环境数字化、矿山信息可视化,提供涵盖设备选型、工况匹配、服务保障、金融支持、智慧矿山信息化系统等一体的矿业整体服务解决方案,提升矿山采掘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4.工程机械云制造。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工程,促进工程机械企业加快基于云计算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个性化定制等业务形态,加快云制造平台建设,培育“云制造”模式。围绕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研发制造服务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进程,提升工程机械设计、制造、管理、维护、诊断等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自动化农机装备 1.高端整机装备。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高端整机产品。依托临沭县、沂河新区、沂水县既有技术优势,加大农用工程机械新品种研发,完善产品动力功率跨度(26-400马力),提升机械稼动率,实现一机带动耕种收储多种用途,重点开发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拖拉机、多作物收获联合收割机、青贮收获机、秸秆打捆机,以及精量播种机等小型农机装备、微耕机、新型粮食干燥设备等。布局建设园林植保机械产业新型研发中心,发展无人机及智能化大田机动宽幅施药装备、水田植保、园林植保等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作业精细化新产品,建设全国大型、高端植保机械基地。 2.农机零部件。围绕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和花生、毛豆、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农机装备需求,推进新型高效节能农用发动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HMT)、大马力拖拉机用转向驱动桥和农机装备专用传感器等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高端传动零部件基地。加快突破小型汽油机、柴油机关键技术瓶颈,将我市打造成为小型汽油机出口基地。 3.高效农机具及智能作业系统。加快农机物联网与大数据、高效低排放柴油机、农机传动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农业生产重点领域机械化提档升级,示范推广高效专用农机具及配套技术,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创建。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良种良法良机配套,逐步改进农机具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推广等环节。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逐步完善“智慧农机”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农机装备故障及作业性能远程监测、实时诊断和自动控制。 ——智能加工装备 1.智能激光设备。依托临沂激光科技产业园和鲁南光电高科技产业园,瞄准珠三角、长三角、华中、环渤海等激光产业带,招引上下游企业,建设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临沂分中心等,推进与工程机械、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发集成化、智能化的高性能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打标机等先进激光加工成套设备,突破发展脉冲连续激光器、激光头、激光软控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含量高、业界影响大、带动效应强的全产业链激光产业集群。 2.高端数控机床。结合鲁南地区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电子信息等领域需求,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化生产线,培育高精度卧式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等高端数控机床新产品,提升机床产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支持机床企业与其他省市装备制造企业加强合作,拓展高档机床应用领域。 3.智能仪器仪表。发挥仪表产业的市场和规模优势,规划建设仪表科技产业园,推动现有仪表企业集聚发展、抱团发展,培育头部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打造行业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招引国内知名仪表电子企业并设立仪表产业研究院,引进控制模块、传感技术、智能管理等科研团队,开展智能水表、水表远程控制、管理及配置等新技术新产品协同研发、孵化,推进仪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仪器仪表产业集群。 ——机器人与增材设备 以研制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为重点,招引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制造知名企业,在系统集成、机器人本体和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形成一定的自主研发制造能力,重点发展高性能弧焊、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围绕老龄化社会服务、医疗康复、公共安全、教育娱乐、科学研究等领域,推动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面向安全生产和消防等领域,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产品。 ——智能物流仓储装备 结合临沂现代商贸物流转型发展需求,积极发展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及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等相关装备,打造高端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产业集群。突破全数字化控制、自主导航、智能避障等智慧物流技术,开发自动输送和分拣系统、物流机器人系统、自动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物流仓储装备。研究重型AGV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扩展产品载重范围,开发牵引式、轨道式、举升式、背负式等不同类型AGV产品,进一步拓展重装产业链。积极与商用车、农业机械、食品加工、金属加工等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拓展产品应用场景。开发多向行驶、协同作业、防碰撞检测、室外爬坡等多功能智慧物流装备,加快实现规模化应用。借助优势企业工艺制造和技术实践优势,注重智能物流系统相关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吸引物流系统集成商和新型智能物流装备供应商,提升产品的调配、运输能力,为用户提供功能全面的智能物流装备。
(三)新材料 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围绕先进特钢和高端不锈钢、有色金属、特色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完善产业链应用配套,培育临沂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 ——先进特钢和高端不锈钢 积极承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钢铁退出产能,加快推动临沂临港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无缝钢管、高端轴承钢、超高强帘线钢、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等高性能特钢和高温合金材料,打造国内一流的先进特钢生产基地。推动与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深入合作,建设全国不锈钢期货交易结算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发展双相不锈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航空航天、交通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海工装备、医疗器械等制造业用不锈钢品种,家电、高档厨具、高端建筑装饰用不锈钢等,形成不锈钢“原料-板带-制品”全产业链条,打造中国高端不锈钢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围绕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高端应用领域,发展高强高韧高耐磨、低成本的铝、镁、铜、钛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逐步形成与终端产品相配套的产业链体系。推动发展高档建筑铝材、装饰铝材、全屋全铝定制门窗及家居,加快建筑铝材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支持发展阳极氧化、高精铝板带箔、食用铝箔、电子铝箔、车体结构件、发动机零部件、轮毂等高端铝精深加工产品。围绕汽车、空调等镁合金下游领域应用,引育镁合金精密成型企业,打造高性能镁合金研发中心,优化镁合金熔铸、挤压、压铸、半固态触变等成型工艺,重点发展牺牲阳极和压铸件。围绕铜合金结构和功能铜材,培育招引生产电子、交通运输等行业用铜材的铜加工企业。围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高端化工、医疗等领域引育高端钛及钛合金产品深加工企业。鼓励研究金属粉末成形与制备技术,建设低成本钛合金粉末、铁基合金粉末、高温合金粉末等生产线。 ——高性能磁电材料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推进新型电子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研发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电子材料产品。依托山东省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软磁复合材料及应用产业化技术研究,积极发展软磁复合材料,构建“软磁复合材料-电机定子铁芯-电机设计-电机生产制造-应用”的产业化体系。发展高性能封装材料,加快培育超高性能永磁材料,开展特种金属软磁材料生产技术研究,推动形成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子元器件-电源-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链。引进培育纳米电子材料、新型电子陶瓷等新型电子信息材料的研发生产,开展高性能显示器件用发光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 ——特色无机非金属材料 1.高端陶瓷材料。围绕石油、化工、微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向具备机械功能、热功能、化学功能、电磁功能的陶瓷方向拓展,研发高强度、高硬度、耐磨损、耐高温新型陶瓷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积极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节能环保用陶瓷、微波陶瓷等。依托沂南、沂水、兰陵丰富的石英砂岩资源和硅产业科技创新园,拓展碳化物陶瓷、氧化物陶瓷应用领域,打造特种陶瓷产业园区。围绕高端日用陶瓷和高档艺术瓷,聚焦陶瓷产品差异化、时尚化、创意化发展,重点发展白瓷、骨质瓷、炻瓷、银玉瓷、艺术瓷等产品,优化罗庄陶瓷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临沂高端陶瓷材料品牌体系,提升“中国临沂陶瓷”知名度。 2.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依托沂水、沂南等基础优势,围绕玻璃纤维下游行业应用,发展高强、低介电、高硅氧、耐碱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制品,同时加强与建材产业协同,拓展玻璃纤维在汽车工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打造“高性能玻纤—玻纤织物—玻纤复合材料”深加工产业体系,打造玻纤新材料产业研发加工基地。开展碳纤维、陶瓷纤维、有机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延伸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产业链。依托沂兴新材料产业园等,积极发展特种玻璃、高纯度石英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绿色新型耐火材料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以功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为导向,推动有机高分子材料向精深加工及应用方向发展。依托郯城丙烯产业优势,支持研发应用于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等特殊领域的高性能聚氨酯新材料,拓展聚氨酯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发展改性胶黏剂、弹性体、光学树脂等功能性有机高分子新材料。依托优势企业生产芯片抛光液专用超纯度硅溶胶、高性能催化剂专用特硅溶胶等高端新材料,开发热塑性复合材料、多功能涂料等复合材料。
(四)节能环保 以全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以绿色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牵引,促进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及新材料的产业化,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坚实保障。 ——高效节能 坚持节能优先,深化水泥、建材、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绿色建筑、交通、商贸物流、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推动5G、大数据中心等新兴领域能效提升。鼓励研发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支持低碳零碳负碳和存储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和高效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引导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节能诊断、电机能效提升、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全面推行效益分享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节能量保证型、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能源综合绿色化改造,开展全生命周期绿色节能服务。 ——先进环保 促进先进环保装备及材料提质增效,发展大气治理装备、水处理装备、固废资源化利用及处置装备、土壤污染治理装备、低碳发展装备、环境监测装备等行业,加强先进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创新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环境治理模式,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十四五”末,建立较完善的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重点乡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体系。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激活和培育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生态损害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新兴环保服务业,积极申报省级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推进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 ——资源循环利用 实施绿色低碳优能战略,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新兴产业等循环化发展,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完善绿色循环政策体系,发展循环型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支持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建立中心城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鼓励县区建设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合理规划废旧物资再加工利用产业基地。支持罗庄区、河东区、沂河新区、临港区、高新区等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推动创建“无废城市”。加快布局工程机械、机床、农用机械、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产业,推动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围绕“双碳”战略,紧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聚力突破动力电池、高效光伏、氢能、储能,推动新能源产业率先加速崛起。 ——太阳能 以提供绿色电力、绿色热力为重点,促进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发展先进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和智能逆变系统,开发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工农业供热制冷、光储充电桩等技术装备产品,促进太阳能与其他能源互补应用、融合发展。优先发展“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分布式光伏,大力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推动区域连片规模化开发。加快推动沂水县、郯城县、兰陵县、河东区、高新区、平邑县等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结合“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标杆乡村示范创建,开展全市光伏重点乡镇园区建设,推进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光伏+”等综合利用,探索分布式光伏融合发展模式。围绕“硅晶体加工—硅片制造—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板(组件)—光伏电站”产业链,精准招引硅片研发制造、导电银浆等技术含量足、价值链水平高的项目,力争到202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20万千瓦左右。 ——氢能 瞄准零碳冶金科技制高点,开展氢冶金高效还原技术、氢还原设备改造与开发工作,加快临沂氢能源产业园建设。依托钢铁基地,推动钢铁领域降碳零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万吨级氢冶金工程及高纯铁制备工程建设与应用示范。依托路运港智慧氢能物流产业园,建设省级氢能应用示范项目,联合青岛国际院士港集团,开通临沂至青岛城际氢干线。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和低谷电力制氢试点示范,培育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模式。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推动氢能多场景多领域应用。瞄准罗庄、临港、费县等区域,着力引进制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生产等项目,依托光伏制氢、直流供电等技术,积极打造氢能零碳园区。 ——储能 加强先进储能技术、控制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培育储能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我市在发展锂电池方面基础原料充足、应用市场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锂电池及电芯生产企业,打造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集群。发挥费县、蒙阴、平邑、沂南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抽水蓄能+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沂蒙抽水蓄能电站、蒙阴华皮岭抽水蓄能电站等建设。探索推动抽水蓄能电站享受新型储能相关政策,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进入电力市场,平等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 ——风能、地热能 统筹考虑全市风力资源、交通运输、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电网接入等影响因素,稳妥推进存量风电项目,开展风光氢储一体化示范建设,加快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风电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力。加大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力度,有序推进地热能持续开发利用,提高浅层地温能资源在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重点引进不抽取地下水的地源热泵技术和设备,鼓励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有冷、热需求的场所发展浅层地热能取暖制冷。 ——生物质能 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产业发展,统筹全市木业、农业、畜牧业、垃圾等生物质资源禀赋,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前提下,科学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适当建设污泥掺烧耦合发电项目,鼓励现有农林生物质直燃电厂实施供热、供冷改造,合理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处置问题。积极推进生物质非电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生物质成型燃料收集、加工和销售基地,鼓励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模式,推进费县生物质应用重点县发展。推广生物质成型燃料+环保炉具清洁取暖模式,支持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建设,加快生物质天然气产业化发展。 ——智能电网 聚焦构建新能源为主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以智能传感、信息通信、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加快提升电网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处理应用、安全防护等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信息采集终端建设,在发、输、变、配、用各环节部署智能装置,实现信息全面采集、状态全息感知。加强信息传输网络建设,重点实施35千伏及以上电网光纤网架完善和通信带宽提升工程,建设状态全面感知、信息互联共享的智慧变电站。加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重点实施调控云、电力现货市场系统等安全防护升级工程,保障电网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加快实施新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技术、冷热电三联供和微电网,打造发输储配用一体化商业示范运营模式。 ——新能源汽车 1.纯电动汽车。加强与国内优势纯电动汽车企业的全面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中国物流之都”及千万级人口大市的市场需求优势,推广城市公交电动化及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建设,深层推广纯电动城市客车、纯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商务车及纯电动物流车的研发、制造及产业化,加强纯电动汽车底盘设计、整车开发和定型试验等技术开发能力,完善整车生产工艺及安全性研究,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整车产品。 2.燃料电池车。密切跟踪氢能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我市的资源优势条件,积极与国内燃料电池发动机领域的领先企业合作,从燃料电池物流车、客车、中重型卡车等燃料电池商用车着手,推进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应用,分领域逐步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范围,以应用带动燃料电池整车企业项目建设,并逐步带动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等系统核心部件。 3.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以新能源汽车整车推广应用为抓手,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企业,重点支持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高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鼓励新材料企业与新能源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的技术合作,支持具有小型化、轻量型及高功率密度化的基于软磁复合材料的新型高效电机研发。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瞄准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等动力电池,着力突破新能源汽车。开发轻量化、高可靠、低成本的动力电池,带动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池管理系统等领域发展。利用现有焦化、钢铁等行业的副产氢资源以及新能源电力制氢,发展氢燃料电池基础配套产业。支持开展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研究,鼓励相关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5G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发展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稳步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构建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园区,打造数字强市。 ——下一代信息网络 加快布局5G通信网络建设,到2025年建设5G基站2.6万个,积极推动规模组网,实现县级以上城区、乡镇镇区、工业园区、重点医院、校园、主要旅游风景区、农产品主产区5G网络全覆盖,并向有需求的重点行政村延伸。推进5G商业化应用,在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园区、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数字孪生、AR/VR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建设。发挥国家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优势,推进10G-PON设备大规模部署,分片区、分批次开展千兆光纤网络能力升级。推动光纤到房间(FTTR)标准化工作,持续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 ——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提升软件供给能力,推进软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软件产业赋值、赋能、赋智效应。加快研发网络通信、信息安全、数字音视频、汽车电子等重点领域嵌入式软件,完善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业务转型等软件外包体系,支持基于开源软件的创新研发。围绕数字临沂建设,支持企业在制造业数字化、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政务服务、医养健康、智慧城市等领域打造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龙湖软件园、沂蒙云谷、临沂科技创业园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发展,争创一批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推动软件产业规模提升,构建自主可控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 ——电子核心制造 以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沂南双创科技园、沂水机械电子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招引培育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等项目。支持现有电子元器件企业将产品向微型化、低功耗、宽频化、集成化和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延伸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推动高新、沂水等健全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子元器件-电源-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链;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器件芯片、框架、封装、测试产业链;电子陶瓷粉-电容、滤波器产业链;触控屏-平板手机产业链,打造“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下游应用”完整磁电产业链条。做大现有计算机外设、LED照明、应用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扩大整机产品占比,形成整机与元器件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 ——工业互联网 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以木业、机械、冶金、医药为突破,对接优势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培育垂直行业平台;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工业场景,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导规上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获能”。对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支持企业与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基于标识解析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创新。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新型设计、共享工厂、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协同制造、智能物流配送等模式创新,推进服务化改造。 ——大数据和云计算 以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支持推动数据中心规模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多源异构、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算力体系。科学布局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构建云计算、超级计算、边缘计算协同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 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进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行为识别、智能感知等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构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的集群网络化协作发展生态,研发攻关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核心技术,促进人工智能和工业制造融合。深入开展“区块链+”行动,加快区块链产业发展和“链+”行业应用,在产品追溯、政务民生、金融服务、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
(七)新兴服务业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发展数字创意服务、技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数字创意 推动数字技术与创意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虚拟/增强现实、网络视听、线上直播、数字娱乐、媒体广告、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数字创意服务业。推动数字创意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智慧农业等融合发展,加强沂蒙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创新与数字化展示利用,建设高水平直播和短视频基地、高沉浸式产品体验展示中心,打造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计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强数字化设计应用,支持“设计+”新商业、新业态发展,促进沂蒙文化、历史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新设计。提升发展共享经济,推动创新科研设施、交通出行、房屋住宿、办公空间等资源共享。 ——先进技术服务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引进知识产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交易大市场,开展成果评估、挂牌交易、科创融资、成果落地等一站式服务。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引导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培育一批检验检测、计量校准、技术评价、质量认证等专业公共服务机构,提升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争取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申建中国(临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现代金融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金融机构入驻各区县。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拓展信托投资、商业保险、风险投资、产业投资等业务,建立金融咨询、融资租赁中心等服务机构,完善金融信贷担保机制,做大做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立生物医药、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战新产业的金融支持,培育新兴金融市场。 ——现代商贸物流 推进临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一批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以及物流中心、综合性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深入开展多式联运工程,建设具有多式联运示范作用和公共服务属性的综合货运枢纽,打造陆海空一体化多式联运中心。构建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完善与创新集装箱、大宗货物、零担货物、汽车、工程装备等专业货种的物流服务产品与组织形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实施物流行业数字赋能,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及装备,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降低仓储管理成本。推进智慧物流建设,积累物流大数据,完善物流诚信体系。
四、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 ——错位布局,集约发展。以新兴产业园区、创新产业集群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抓手、以创新链为纽带、以价值链为枢纽,综合考虑各县区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制定差异化的项目和人才引进政策,合理配置产业空间,促进县区错位化发展和资源集约型发展。 ——链式布局,集群集聚。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为载体,支持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单位建设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研究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导各区域构建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集聚发展、分工明确、区域互补的发展格局。 ——统筹协同,产城融合。充分发挥兰山区、高新区、沂河新区等核心地区带动作用,联动周边地区,按照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统筹协调的思路,探索建立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逐步增强跨区域资源和要素整合能力,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城市发展格局。 (二)总体布局 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工业布局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市场化配置为引导,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布局。 图1: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布局示意图 “一核”:以主城区为中心,依托沂河新区、高新区,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推动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发展,紧跟产业发展前沿,将主城区打造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 “多点”:按照县区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培育多个产业增长点。依托各县区产业基础优势和特色,以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产业链建设为主线,以优化产业布局为抓手,以培育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产业集群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布局 ——生物医药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托自然资源及产业发展布局现状,结合未来相关产业发展需要,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集聚集约、协同推进原则,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一核一园一带一基地”总体空间格局。 一核——生物医药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以沂河新区、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高新区为主体,汇集我市主要医药工业及生产服务业企业,主要布局化学药品、现代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药商贸物流等领域,打造二、三产有机融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区。 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依托费县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主要布局原料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药等领域,充分发挥紧邻核心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等优势,重点承接核心区产业功能外溢,突破产业发展空间瓶颈。 一带——中药材种植加工集聚带。在平邑县(郑城镇、流峪镇、临涧镇、铜石镇一带),郯城县、费县、蒙阴县(联城镇、垛庄镇、坦埠镇、环云蒙湖一带),主要集中布局金银花、银杏、徐长卿、丹参、桔梗、板蓝根等各类道地中药材规范化与规模化种植基地建设,带动沂水县(沙沟镇、诸葛镇)以及其他县镇特色中药材种植。在平邑经济开发区主要集中布局中药材加工产业,鼓励其它县区开发中药饮片、高档养生茶等中药保健产品。 一基地——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在郯城县和临沭经济开发区,主要集中布局医药中间体与原料药生产项目,打造我市化学原料药的集中生产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在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进行布局。 打造以沂河新区为我市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先导区,以高新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区,以其他优势区县为补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格局。以主机产品为牵引,以协作配套为纽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向优势区县集聚,增强集聚效应,促进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抱团发展的新格局。 河东区、兰山区、莒南县、费县、沂南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企业,拓展高端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链条,鼓励相关企业开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提升配套件产品质量和水平。临沭县依托骨干企业,积极发展高端智能农机、大中型工程机械等整机产品,研发为整机产品配套的高端液压元件、精密铸件等零部件。沂水县、临港区依托智能数控加工装备优势企业,积极建设以数控加工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平邑县积极发展以汽车变速器、工程机械桥箱等精密机械为核心的高端装备配套产业。蒙阴县提高车桥、制动器等核心部件配套能力,大力发展专用车制造、工程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沂南县发展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等成套设备制造系列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新材料 重点针对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先进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进行布局。 围绕我市钢铁产业需求,依托临港、莒南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打造不锈钢生产基地。依托罗庄区现有基础,打造不锈钢制品深加工基地,通过错位发展,打造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高地。 以高新区为载体,依托电子元器件及其功能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整合有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和发展环境,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兰山区依托沂兴新材料产业园,打造精密电子玻璃、药用玻璃等特殊玻璃生产基地和碳酸锂原材料提取生产基地。沂南县、沂水县、兰陵县利用丰富的石英砂岩资源,补全碳化硅产业链,开发高性能碳化硅复合材料。临沭县发展陶瓷新材料、电池新材料、碳纤维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条。平邑县以平邑新材料国际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显著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郯城县依托鲁南聚氨酯产业园及其功能区,打造上下游一体化的聚氨酯新材料产业集群。费县依托镁合金、铝合金、镁铝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制造产业,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蒙阴县加快纳米电子材料以及智能传感器、无线充电装置等下游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节能环保 积极融入全省布局,优化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布局,统筹推动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兰山区推进木业板材等节能环保改造,提高生活垃圾、污泥、厨余垃圾等处置利用,打造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区,发展绿色服务,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园。罗庄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含铝废渣等综合利用,建设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河东区发展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建设表面处理产业园。沂河新区发展高效节能工程机械、节能型液压气压元件等高效节能装备制造,集中建设表面处理中心。高新区发展软磁复合材料电机等高效节能装备制造,核心部件、整车制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 沂水县发展光伏发电,建设临沂低碳能源供应中心,打造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区。费县推进木业板材集中制胶和节能环保改造,建立以木业加工废物利用为主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沂南县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推进沼肥与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等一体化发展。沂水县、郯城县、临沭县等化工园区建立全市危废收集、暂存、处理利用的产业体系和处置基地。兰陵县、沂水县、临港区建立大宗工业固废循环利用基地。 ——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重点围绕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电网智能化等方面进行布局。 依托兰山区、罗庄区、临港区等物流园区,积极开通“氢干线”,合理配套、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推动技术引进合作,布局燃料电池模块和电堆生产、整车制造、供氢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加氢服务及移动车载甲醇制氢等项目,积极申请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加快河东区、兰山区、兰陵县等光伏产业园建设,发挥沂水县等作为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的带动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沂开发模式”。积极在莒南县、临港区、郯城县、临沭县、兰陵县等地开展相关风电项目。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模式,推进费县生物质应用重点县发展。 在全市范围内,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能源生产领域融合发展,逐步提升智能终端、新一代配电站等的覆盖率。 ——新一代信息技术 重点针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布局。依托高新区、沂河新区、郯城县为主体,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3+N”发展布局。 “1”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以电子信息制造、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系统运营维护服务、通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打造软磁铁氧体材料-磁芯-电子元器件-电源-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链。 “3”即“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和“临沂数谷”龙湖科技园,依托“沂蒙云谷”智慧产业园,建设打造“互联网+”教育云平台、社区云平台、“互联网+”科技旅游园区,形成规模软件企业汇集、产学研结合密集的软件生产及信息服务集聚区。依托郯城高科技电子产业园,打造二极管、三极管等分立器件从芯片、框架、封装、测试产业链,加快推进液晶面板生产项目,逐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依托“临沂数谷”龙湖科技园,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孵化高地。 “N”即支持河东区以中科创新园,临港区以临港信创工业云数据中心为载体,高标准规划建设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平邑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物流园区、电商园区、冷链园区为一体的“一园三区”产业集群。依托郯城县高科技电子产业园,逐步完善园区电子研发、制造体系。依托沂南双创科技园,搭建产学研合作、产业转移、金融服务、创业教育“四大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融合发展。鼓励沂水等其他县区,注重产业延链招引,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园。 ——新兴服务业 重点围绕数字创意、技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物流进行布局。 以综保区、国际机场口岸为载体,以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构建陆铁空三位一体专业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各类装备及设备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兰山区、费县等为核心,积极引导全市各区县,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高新区、沂河新区等技术基础和优势,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拓展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市场服务体系,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五、重大工程 (一)集群集聚发展工程 ——促进集群协同发展。实施产业集群梯次发展,建设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集聚程度高、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聚区。构建集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链合作共同体,提升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促进产业集群间链式衔接、资源共享,全面提升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优势。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城市建设,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按照“园区集群化、产业专业化”思路,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配置,将高新区、沂河新区、经济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承载区,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建设招商产业园,以“标准地”形式实施靶向精准招商,争创省级“双招双引”特色园区、国际合作特色园区。 ——培育壮大产业主体。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要素供给、政策支持和帮扶服务,支持通过扩能改造、项目开发、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领航型”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重点“链主”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鼓励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攻克关键核心产业环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形成领军企业层出不穷、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创新创造引领工程 ——培育创新创造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托科技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加快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分院、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天河产业园等建设。统筹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打造对接长三角科创大走廊,开展创新型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打造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综合性、专业性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加快推进临沂现代药物山东省实验室(沂蒙山实验室)建设,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多层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与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着力解决制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系统集成及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认证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创建国家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高质量发展改革试验区。 ——实施科技研发攻关。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考核等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覆盖产业链的创新政策体系。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源头创新和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在创新药物研发、基础元器件、关键设备、工业软件设计等方面,形成一批突破性、引领性创新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设中国(临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风险投资、科技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和人才中介等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开展“云行齐鲁 工赋山东”行动,加快企业“上云上平台”,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转型,力争每年新增上云工业企业300家以上,评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钢铁、化工、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流程再造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加快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提升装备数控化、生产线数字化和工厂智能化水平。支持数字化服务平台企业整合开放资源,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服务业新模式。 ——加速数字产业化发展。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 目,开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方位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有力支撑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施“数据赋能”行动,鼓励企业通过数字技术调整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智能终端、数字内容、文化创意等数字经济消费需求。培育省级数字经济园区,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打造一批新技术领域特色应用场景。 (四)系统支撑配套工程 ——强化产业链式支撑。聚焦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加强技术攻关,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和自主化发展水平。着眼建链、强链、补链、保链,以产业链长制为抓手,加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的优良产业生态。推动各县区围绕优势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园等为载体,通过产业扩能强链、科技创新补链、园区招商扩链、服务配套延链等方式,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联合推动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夯实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NB-IoT网络部署力度,建设高质量5G网络,持续提升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推动标识解析节点建设。推动电信运营商等企业新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和扩容集聚,打造服务鲁南地区的数据中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大数据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能源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完善“城市大脑”,建设先进普惠的智慧课堂、数字校园、“电子健康卡”等智慧民生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数字技术标杆城市。 (五)开放交流合作工程 ——融入区域联动发展。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在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等领域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共建合作园区。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对接联动,推动济南—临沂对口合作纵深发展,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合作交流,开展城市间产业链协同、专业化整合,打造生物医药、工程机械、钢材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引领鲁南经济圈城市协作融合,推动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联合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桥头堡、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 ——实施精准招商引资。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顺招商引资、引技、引智体制机制,促进区、县之间联动发展、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强化产业招商、园区招商、链式招商、以商招商,瞄准行业大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标志性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延伸主导产业链条,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扩大优势产业规模。鼓励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借力发展,互利共赢。落实总部经济奖励政策,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的地区总部落户临沂。 (六)发展生态优化工程 ——强化综合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根据有关规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和优惠的扶持政策。统筹用好各类政府资金、创业投资基金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发挥山东省融资服务网络平台作用,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创新开发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金融服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支持力度,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零增地”技术改造,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 ——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政务服务事项、扩大服务范围、优化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完善“政企直通车”平台功能,推动各类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智能兑现”“免申即享”。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研究、制定、落实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政策,制定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柔性管理办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格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完善人才供给体系。加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急需紧缺工程师引育力度,建设高技能人才强市,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引领产业创新变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队伍。强化国内人才交流合作,持续开展“临沂-名校人才直通车”“青鸟计划·才聚沂蒙”等活动,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布局设立一批“人才飞地”,推广“人才+技术+项目+社会资本”战略合作方式,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探索建立符合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规律要求的多要素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加快品质品牌提升。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山东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好品山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支持战略性新兴企业以提升产品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为方向,加快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着眼提升产品质量可靠性稳定性,依托重点园区及骨干企业打造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产品质量检测、计量测试、可靠性验证中心,打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系统。推进柔性化生产改造,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发展“产品+服务”总承包模式,创新提升主导产品质量链管控水平。 ——提升绿色环保水平。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布局,瞄准未来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绿色型、环保型技术应用,减少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严格执行行业环保、安全、节能准入标准,推行绿色生产标准,健全绿色生产评价体系,推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引导企业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利用,提高信息化、节能减排和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发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班作用,统筹推进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和改革创新试点等方面争取上级支持。各县区加快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沟通协调,推动规划落实落地。 (二)强化项目支撑 深入研究上级重大战略、规划和支持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把握好政策窗口期,高起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对接,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做好对投资主体和项目服务,确保早开工、快建设、早投产、快见效。 (三)推进试点示范 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或试点项目。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积极探索重点产品示范应用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扩展企业市场空间。及时总结推广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树立一批行业发展标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四)实施评估监督 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跟踪监测,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合理调整规划目标任务、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本规划实施情况和重大变动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
|||||||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