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市政府网站
退出长者模式
长者浏览模式
回应关切
临沂:深化实施四雁工程 助推乡村“四个转变”

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明确要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农业大市、人口大市,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锚定“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创新实施四雁工程,有效破解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难题,全面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引”上广拓展

从“引才返乡”向“双向奔赴”转变

我市聚焦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用党组织聚人才,用乡土情怀招人才,用项目产业留人才,引导更多善治能力突出、家乡情结深厚、带富作用明显、发展视野广阔的人才由城市会聚乡村,参与乡村振兴事业。

在征迁工作中,兰山区枣园镇北曲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友洪把拆迁“第一锤”砸向自家房,跑出征迁“加速度”,助力城市发展“大起势”。“老百姓过得踏实,我心里就舒服。”真干事、不徇私的王友洪获评全市第三批“王传喜式好支书”。为了让党组织书记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我市坚持“及时调、掐尖选、多措育、重激励、严约束”,2023年择优培树“王传喜式好支书”50名、“沂蒙优秀兵支书”20名,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事业编22名,普遍上调村干部基本报酬至月人均4500元,大大增加了头雁岗位的吸引力。

2019年春节前夕,一场家乡组织的在外人才恳谈会,照亮了“游子”刘全启的返乡创业梦。他将生意交给家人,回到郯城县刘湖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传承“博士村”“勤耕重读”家风,培育产业促增收,带动“五色米”畅销长三角市场,带火文旅“新消费”,带富一方乡亲。我市弘扬乡土文化、厚植家乡情怀,开展“三送三访”活动,举办“归雁兴临创业大赛”,实施“马兰花”创业培训,2023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138场,设立归雁返乡创业工作站70处,吸引1007名归雁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反哺家乡、建设家乡成为时代新潮。

费县归雁人才翟传龙立足家乡资源禀赋,打造“丽果丽乡”平台,将本地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逐梦未来,翟传龙目标明晰:聚焦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卖得好”同“种得好”“加工好”相协调,助力家乡水果产业蓬勃发展。我市坚持人才招引项目化,像招商引资抓项目一样抓人才,围绕发展特色高效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电商及生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招揽人才,努力用产业集聚人才、用项目留住人才。

“育”上重实用

从“培训人才”向“成就英才”转变

“这两天接触了很多先进农业经验和技术,它们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日前,参加全市第二期鸿雁人才培训班的郯城县立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肖丙虎与大家分享学习感受:“农业机械化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一场涉及理念、管理、服务及合作社的推广应用。我将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机服务质量。”

促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不同,要让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扛起重担,就要具备岗位需要的本领能力。我市聚焦突破传统培训方式,为沂蒙乡村振兴储备更多专业人才。

创新培训理念。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腾讯集团联合举办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班5期,以“线上+线下”、分组式教学、互动式授课、沉浸式体验、竞争式路演等新型理念,培训500名乡村治理骨干,并优选出100名赴深圳进行产业提升现场教学,全力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精准对接需求。遵循“小班额、精准化”理念,坚持精准与实用并重,先问需再培训,既组织全员“上大课”,也有针对性地分班“上小课”。截至目前,我市举办3期鸿雁人才培训,培训大樱桃、无人机、精品民宿、农机手、循环农业、合作社、设施蔬菜和食用菌等8个班次、920人。

突出培训实效。以现场教学为主,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入各县区走在行业前列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邀请当地鸿雁人才现场传授技术,边学习边实践。结业时,组织金融机构对优秀学员进行现场授信,鼓励引导四雁人才创新创业、延伸产业链条、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全市每年集中培训鸿雁人才3000名,全面提升鸿雁人才专业技能、增强带富能力。

“助”上出实招

从“家庭作坊”向“乡村产业”转变

5月17日,在费县化海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智能巡检机器人对鸡舍中的粉尘、光照、温湿度、微生物等环境进行实时监控,精准识别细微变化,获取的信息经汇总算法生成直观的环境云图、死鸡分布图等,呈现在5G数字体验中心终端大屏上,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谋。从靠经验养鸡到靠数据养鸡,5G+AI技术的运用,让鸡舍工人数量缩减的同时,效益却成倍增长。

“合作社乘着县里引导龙头合作社跨产业、跨地域设立产业联合社的东风,探索‘社企合一’联合发展新模式,引导周边9个村的农户抱团转型,从一家一户肉鸡养殖、饲料加工的小作坊,逐步拓展业务范围,发展优质特色种养循环产业,辐射带动周边2600余家养殖户共同致富。”合作社负责人林瀚说。

我市聚焦创业孵化、金融赋能,引导更多政策、金融等保障要素向乡村流动,全力助推乡村产业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助力全面振兴。

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以盘活、赋能、融合为手段,由党组织牵头整合村内闲置资产,激活沉睡资源,流转土地成方连片、集中人力资源,带领群众围绕产业驱动、旅游带动、生产服务、劳务经济等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产业规模化发展。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各县区规划建设一批、加快提升一批以四雁工程人才为主体的创业园区、孵化园区、示范园区,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土地”制约瓶颈。目前,每个县区有1个四雁人才创业孵化园区,每个乡镇有1个四雁人才服务驿站。通过为入孵企业提供厂房和减免租金等要素保障,为全市4200多名四雁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升金融赋能质效,创新推出“四雁振兴类”贷款系列政策,积极调动四雁人才申请贷款、发展产业意愿;设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5000万元,充分释放金融、担保机构贷款投放、融资担保积极性。坚持定期摸排、用好周调度通报机制,构建金融供需对接“闭环机制”。2023年,全市各级银行机构为6.8万家四雁主体发放“四雁振兴类”贷款7.7万笔、230亿元。“四雁振兴类”贷款被评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首批“十大创新成果”,成为沂蒙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融”上求突破

从“城乡二元”向“一体融合”转变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我市引导雁阵联合共建,探索推出“雁阵型村居”“四雁孵化器”“双社联合”等一批全员参与、汇聚资源、振兴产业的“四雁齐飞融合创富”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乡村生产关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横纵融合。充分发挥“党群同心、四雁先行”引领作用,横向上,在各村建立四雁联盟,将本村的四雁人才聚集在一起,与群众一起共同缔造和美乡村,做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纵向上,在各个行业领域成立“四雁联盟”平台,将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四雁人才聚集在产业链条上,形成工作闭环,促进三产融合,带动农产品进城入市、城市资源上山下乡,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体互进。四雁之间“融”出化学反应、“合”出一体效能,真正将乡村振兴各类人才会聚为四雁融合成势的强大力量。用头雁推进组织共建,用雁阵推进产业共兴,四雁聚合开展治理共联,各类要素自由流动、高速聚合,各类人才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实现了强村带弱村、抱团聚合力,群众参与感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发展前景更好。

要素共享。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除了筑好乡村人才的“蓄水池”外,我市还搭建起人才交流的平台与渠道,在交流中不断提升,在融合中不断聚力,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提升组织化水平、畅通金融“活水”等举措,加速头雁、归雁、鸿雁、雁阵之间的化学反应,起到“抓一雁带四雁”的良好效果,让四雁人才真正体会到干事有激情、创业有舞台、人生有盼头。

“硬核”女支书王成成托起强村富民梦,让落后山村“逆袭”成为乡村振兴样板村;“花茶姑娘”任洪敏书写“茶旅融合”新故事,助力平邑金银花产业迎来发展“又一春”;鸿雁人才张永贤不做老板,当起职业农民,一锄头一锄头地将荒地改造成“江北葡萄沟”……放眼沂蒙大地,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正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源头活水。

(临沂日报)

上一条:我市以改革思维推进热线首发“专项深办” 下一条:“城市预留地”擘画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关闭